“謀劃應急管理等國家急需學科和專業發展”“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國家安全、應急管理等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是南京大學第十五屆黨代會、《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明確要求。南京大學應急管理學科團隊在前期多學科交叉研究和國際化合作研究的堅實基礎上,以“發現的邏輯”為創新旨趣,在基礎理論視閾不斷推進應急管理的研究并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刊發南京大學張海波、童星兩位教授共同撰寫的《中國應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機制》一文。文章認為,在中國的實踐中,應急管理效能主要生成于三種機制:一是目標上的“安全優先”,在政策注意力配置和政策執行力監督上均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二是結構上的“一體多元”,不斷發展既能一致行動又可資源互補的多主體協同機制;三是過程上的“計劃適應”,在推動全過程均衡中既強調以計劃性促進適應性,也重視以適應性改進計劃性。依此建構中國應急管理效能的因果機制模型,相應的案例研究證明,這一模型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均具有適用性。與既有四種主流理論的對話顯示:這一模型不僅具有集成性,更重置了應急管理的邏輯起點,可為中國應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提供更具解釋力的理論表達。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應急管理效能,還需拓展和豐富這一模型,在三個關鍵議題上展開探索:“安全優先”可持續方法、“一體多元”最佳均衡點、“計劃適應”一致性效應。
《中國行政管理》2022年第4期刊發南京大學張海波教授撰寫的《中國第四代應急管理體系:邏輯與框架》一文。文章認為,伴隨全球風險社會的加速展開,新興風險、巨災、跨界危機不斷涌現和多重疊加,增加了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對應急管理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七十余年的實踐探索,中國發展了三代應急管理體系,提升了政府內部的多主體協同,體現了應急管理的回應性、綜合性和專門性。要應對新興風險、巨災、跨界危機的挑戰,中國需要走向第四代應急管理體系,以提升適應性為中心,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基于知識交互形成的專家共同體、經由資源流動連接的企業共同體、通過觀點和情緒表達強化的網民共同體等重要結構性力量的作用,推動結構優化、制度創新和觀念轉型,使應急管理體系成為更加開放的系統,既主動防范“灰犀牛”,又高效應對“黑天鵝”,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國際著名學術出版機構Taylor & Francis Group于2022年5月9日正式推出由南京大學海外資深教授露易絲?康佛特(Louise Comfort)牽頭主編的《全球風險管理:集體認知在新冠肺炎疫情響應中的角色》(Global Risk Management: The Role of Collective Cognition in Response to COVID-19)一書。該書為WHO官員和全球多國研究者的合作成果,在WHO的框架下比較了全球10個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6個月(2020年1-6月)內的應急響應,以為改進全球風險治理體系提供啟示。南京大學張海波教授、露易絲?康佛特教授和博士生聶玉倫等共同撰寫第三章《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從集體認知到集體行動的轉換》(Achie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ollective Cognition to Collective Action in Responding to COVID-19 in China),向國際應急管理學界講述和分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漢保衛戰”階段的制度邏輯和適應行動。
《中國應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機制》一文張海波、童星兩位教授繼《基于中國問題的災害管理分析框架》(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中國應急管理的結構變化及其理論概化》(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兩篇論文后,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第三篇同一主題的論文,持續致力于應急管理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國第四代應急管理體系:邏輯與框架》一文為張海波教授繼《應急管理全過程均衡:一個新議題》(發表于《中國行政管理》2020年第3期)《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安全生產轉型:從“兜底結構”到“牽引結構”》(發表于《中國行政管理》2021年第6期)兩篇論文后,第三次作為封面論文發表于《中國行政管理》雜志,持續推動應急管理跨學科知識體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修改、江蘇安全生產轉型、深圳超大型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等重大實踐中落地和應用。《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從集體認知到集體行動的轉換》一文為應急管理學科團隊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最新英文成果,旨在促進應急管理跨學科知識體系的國際傳播。
上述論文也是南京大學應急管理二級學科、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建設取得的最新成果。南京大學應急管理學科的源頭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童星教授等開創的社會風險研究,至今已有30余年的學術傳承。2005年,南京大學成立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為南京大學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蘇省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申報教育部跨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唯一候選單位,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應急管理跨學科研究的機構之一。自2006年起,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解決民生痛點問題為導向,童星、張海波兩位教授連續承擔4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分別為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與應急管理體系研究”、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體制改革研究”、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研究”、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提升我國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水平研究”)。自2015年起,受美國唐仲英基金會資助,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創辦風險災害危機多學科論壇,出版《風險災害危機研究》跨學科期刊,推動中國風險災害危機多學科、跨學科學術共同體建設,促進其與國際學術共同體的交流與互嵌,在國內外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聲譽。2020年,南京大學成為首批應急管理學科試點建設單位。2021年,以應急管理、國家安全數據管理、國際政治等學科方向為重要支撐,南京大學成為首批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單位。2021年12月,南京大學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入選江蘇省“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學科。
下一步,南京大學應急管理學科團隊將繼續堅持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解決民生痛點問題為導向,立足中國,放眼全球,以自20世紀60年代起在美國興起的以社會學為主體學科和以災害社會學為主要載體、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歐洲興起的以政治學為主體學科和以危機政治學為主要載體的兩大跨學科研究范式為參照,積極推進跨學科團隊建設,多方爭取學科發展的資源投入,充分發揮交叉學科的平臺優勢,努力構建以公共管理為主體學科和以應急管理學為主要載體的新的跨學科研究范式,使其成為與美國災害社會學、歐洲危機政治學并立的面向風險社會的跨學科知識生產的“第三范式”,為建設“第一個南大”添磚加瓦,為建設中國自主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全球風險社會治理提供基于中國實踐的知識貢獻。